内观、守静、存思、守一,养神之道道教养生(2)

栏目:互联网 来源:祁东新闻网 时间:2024-06-11

内观、守静、存思、守1,养神之道道教养生(2)

道教始终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、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、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。道教宣扬清静无为、静观玄览、含德抱一、虚心坐忘,寻求内心的安宁,主张“道法自然”。这类离俗超凡的精神,发展并实践为

养神之道包括内观、守静、存思、守一诸术,魏晋之前即已盛行,都是根据形神相依,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,认为人身五脏六腑器官都有神,神皆有姓字服色。这些神存在于人身,则形体安康,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、固形。但由于外界有色、香、味、欲的引导,人身之向往往有被诱引而外逸。神离开了形,即生机离开了形体,神不守舍(形),形体就会败坏,生命就要死亡。因此,欲求永生,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以内。

养神之道,始于何时尚难肯定,早在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和中医典籍《黄帝内经》中,就已提出“专气致柔”的养神之道。《老子》中有“虚其心,实其腹”,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“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”等论述。原始道典《太平经》中详实地论述守1、潜心静养的方法,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。东晋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中提倡“守其一”之道,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愉澹泊、涤除嗜欲,必须寂静无为,忘其形骸。但最为系统地论述养神之道的代表作,要推唐朝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撰写的《坐忘论》1书。

《坐忘论》认为,养神之道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进程,由此提出“安心坐忘之法”的七阶论:“信教”。“夫信者道之根,敬者德之蒂。”“根深则道可长,蒂固则德可茂。”“断缘”。即要求“去物欲,简尘事”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,除去对物质利益的寻求。“收心”。物欲之起,皆因我之知觉、感觉及思惟意识的存在,欲永生则必须“塞其兑、闭其门、终身不勤”。“简事”。一切身外之物,皆“情欲之余好,非益生之良药”,唐代著名道士、医学家孙思邈认为“多欲则志昏”,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,欲心不起,“必清必静,无动汝形,无摇汝精,乃可以永生”。“真观”。收心简事以后,“日损有为,体静心闲,方能观见真理”。“泰定”。收心以后还要虚心、安心,心不纳外事,也不分心于外界,即“心无所定,而无所不定”。“得道”。至此到达处物而不染,处动而不散,本心不起、离乎万境的养神之道的最佳境地。司马承祯在另外一本著作《天隐子》中又将修炼的具体方法分为“斋戒”、“安处”、“存想”、“坐忘”、‘‘神解”五个进程,使清静无为的养神之道趋于完善和系统。兹就养神之道有关。共2页:上一页12【一元1国学网专稿。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】

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效果全国治疗肿瘤医院在那nk细胞治疗肿瘤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成熟吗